第077章 民工终结者,恶魔龙治民(二)

为了能吸引女人的注意,龙大才子挥毫泼墨,写了一则征婚广告贴在了一家的大门上:

家穷人丑,一米四九,

小学毕业,农村户口。

破屋三间,薄田两亩,

一年四季,药不离口。

有锅有灶,老婆没有,

今在这里,广证女友。

革命道路,并肩携手,

你愿否?

这首广泛流传的打油诗,曾经在网络上被各路大神稍加改动,拿来自我调侃,但估计没几个人知道,原创作者竟然是一个杀人魔王!

可是老话说的好,嫁汉嫁汉,穿衣吃饭,仅凭这几句打油诗就想找老婆,那是不可能的。

龙治民的口碑实在是太差了,仅仅是好吃懒做这一项,已经在附近出了名,那个年代的农村,男人身强体壮,勤劳能干才是找看破的硬指标,龙治民一样都没占。

当时我过农村实行的还是生产大队的管理体制,大家都需要去队里干活赚工分,正常男性壮劳力每年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完成四百分,可是龙治民连一百分都赚不到。

别以为龙治民是因为身材瘦小才完不成,其实在那个吃大锅饭的年代,就算是每天干活摸鱼,只要出勤时间够用,最次也能混个基础要求的四百分,就跟现在上班混基本工资差不多。

但龙治民连最基本的工资都懒得混,别说是去大队干活了,就连每次队里分粮食,他都懒得去拿。

别的村民每次都早早过去,生怕去晚了分不到好粮食,但龙治民根本就不去,反正队领导也不敢看着我饿死,老子才不费那劲呢,宁可饿死也不能背粮食累死。

大队领导没办法,每次只能派人把粮食送到龙治民家里,这小子不但不搭把手,甚至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。

后来村里有了新政策,要帮这些搬迁过来的村民盖新房子,这本来关系到他自己家的利益,可是龙治民连这事都不上心,每天都装病不去干活。

这样一个男人,根本就没有女人能相中他,只要不傻就知道,嫁到这样的人家里,不是饿死就是得累死。

眼看着征婚广告根本就没效果,可把龙治民愁坏了,主要问题是自己都三十多岁了,还没碰过女人呢,天天憋的太难受了,最后没办法,他把目标盯上了智障人士。

那个年代由于医疗条件有限,几乎每个村里都有那么一两个智商有问题的人,说白了就是傻子,这类人每天基本上就是到处流浪,有些家属都懒得去管。

1977年冬天,龙治民就盯上了一个严重的痴呆患者,他看这个女傻子不是自己村的,就用点吃的给骗到自己家里了。

接下来的几天,龙治民彻底撒了欢,跟自己的傻宝贝日夜笙歌,结果快乐的小日子还没过几天呢,那个傻子的家属就找到村里来了。

村干部简单一调查,就得知龙治民前几天领回家了一个傻女人,赶紧派了几个民兵去龙治民家里,把人解救了出来。

这种事如果放到现在,肯定是要蹲监狱的,但在那个年代农村人的法律意识浅薄,而且这种事时有发生,对方家属只是骂了他一顿,就稀里糊涂的过去了。

龙治民虽然在法律层面上逃过一劫,不过在道德层面上却备受谴责,在村里的名声算是彻底的臭了。

但是龙治民压根就不在乎,而且还理直气壮的放出话来:“好女人都不跟我,你们让我咋办?我还能活活憋死啊?正常女人我这体格子打不过,所以我只能找傻子解决!”

到了1978年,龙治民已经出嫁的妹妹听说了此事,既然傻子你也不嫌弃,那就别出去丢人了,老妹儿给你介绍一个吧!

这个女人叫闫淑霞,小时候得过脑膜炎,把脑子烧坏了,而且行动还不太方便,有点半身不遂,每天的状态就是往床上一坐,神神叨叨的自言自语。

闫淑霞的老家在商县金陵寺镇,离龙治民居住的杨峪河镇不太远。

这家人虽然听说了龙治民个子矮,还非常穷,但是并不知道他懒得出奇。

自己女儿这种情况,就别要要求太高了,人家起码是个正常人,自己这傻姑娘有人接盘就不错了。

龙治民更是无所谓,脑子有病根本不算事,半身不遂更不是问题,只要你仙人洞里水长流,不耽误老子耕地就行了,老子去年跟那个老傻子玩的都挺乐呵,这个起码要年轻不少。

两个人很快就领证结婚了,第二年就生了个女儿,别看这对夫妻都长的奇形怪状,但是两人的孩子却很正常。

孩子断奶后就被龙治民送到了她外婆家里,也是外婆给带大的,龙治民案发之后,外婆一家怕影响到孩子,又改名换姓搬去了新疆。

有了这个女儿之后不久,国家就开始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,在多子多福、传宗接代的老传统影响下,当时老百姓对这个政策并不理解,因此推行难度很大。

龙治民在家里一琢磨,自己现在一个孩子都得送去老丈母娘家养,再生估计都得饿死,看来这个政策对自己没啥影响。

既然这样的话,那老子莫不如响应国家号召,既能受到表扬,还能免费给媳妇做个绝育手术,何乐而不为呢?

结果让龙治民没想到的是,他这个举动一下就引起了村干部的关注,本来工作一直没有进展,现在竟然来了个主动上门的支持者。

龙治民马上就被村里树立成了榜样,戴上了大红花,开大会提出表扬,并授予先进分子的荣誉称号,一时间村里人都称呼他为龙先进。

可是荣誉称号这玩意不能当饭吃,龙治民的日子过的依然没有任何起色,老婆啥活都干不了,他还啥活都不想干,两口子三天饿九顿,要不是丈母娘一家帮衬着点,估计他俩都快饿死了。

龙治民开始琢磨了,怎么才能既不用吃苦受累,又能赚到钱花?最后琢磨来琢磨去,终于想到了一条发家致富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