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章 入门

红面老者闻言蹙眉,不悦道:“李长老家主,我恒岳门岂可沦落至斯?竟为一凡人废立门规?“

李长老蓦然睁目,语气转寒:“马师弟此言差矣!掌门有令,此事由我等处置。倘那竖子再行轻生,其父母必以此诟病我派,届时门楣蒙羞,岂非更甚?若你能担此责,李某自退避三舍。“

中年人慌忙排解:“二位稍安,何须为此龃龉?不若暂且收为记名弟子,待十年后若未入门径,再令归家。如此两全,岂不妙哉?“

锦袍老者忽发问:“若有他童效颦又当如何?“

中年人抚须轻笑:“此忧易解。经此一事,吾等当引以为戒。嗣后诸童落选,皆以化神术微调神识,绝其轻生之念。至于此子,事已至此,收纳为记名弟子亦无大碍。“

言毕,殿中诸老俱各默然。李长老拂袖道:“既如此,便拟文书,着王林为记名弟子。马师弟若有闲暇,可往教导一番。“遂散去。

诸长老目送李长老离去,余者皆以深意目光扫视中年人,相视无言。

中年人唇角含笑,心中暗忖:“王林啊王林,老夫已尽力而为,那块精铁,你就莫要推辞了。说来也奇,一介凡人,竟能得此异宝。“却不知此铁乃王林四叔偶然购于铁匠铺中,见其形制不凡,遂购之,欲借此机缘使铁柱入得仙门,至于此铁玄机,他亦懵然不知。

两日后,王林送父母下山。归途之中,双亲喜形于色,言辞欢愉。王林观之,心内亦感欣慰。暮色四合时,王林独坐客房,回顾种种,恍如一梦。

忽忆及四叔曾言:“若得机缘,需善用之。“王林摩挲随身携带之粗糙石珠,心下决然:“既入此门,当潜心修行,不负父母厚望,不辜四叔深意。“自此,王林于恒岳派安身立命,潜心修炼。

父母既下山,王林意兴稍阑,然境遇陡转。

是日,有黄衣青年唤王林往一室。此人眉目阴鸷,神色轻蔑,上下打量王林毕,嘲哂道:“汝即那位以自戕得入我派之记名弟子乎?“

王林睨之,默然无语。青年挑眉冷笑:“自明日起,每日寅时来此候令。汝之职司乃汲水,不满十缸,不得食;苟连日无功,则禀于长老,逐汝出山门。“言讫,抛一灰布短打并腰牌于地,“此汝记名弟子服色,唯正统弟子方得异色衣饰。“

王林拾衣问道:“居处何在?“青年目不斜视,懒洋洋道:“向北行,见平屋一排,持牌授汝房舍。“语罢闭目,再不置一词。

王林捧衣而立,默然良久,复观腰间木牌“记名“二字,心下波澜微起。虽受此冷遇,然思及双亲企盼之目光,遂强自按捺,北向寻屋而去。

王林记之,遂北向而行。青年目送其去,嗤然自语:“以自戕求入我门,真乃废人也。“

王林行于恒岳派内,但见弟子皆服灰衣,形色匆匆。或有持畚锸、负薪米者,神色疲惫,行止间无半分生气。所遇之人,多目不斜视,或低首疾行,或凝眸远眺,鲜有交谈者。

行久,见矮屋数间,鳞次栉比,灰衣弟子往来其间,各司其职,少有往来寒暄者。王林将腰牌交于一执事黄衣弟子,那人扫了一眼,不耐道:“东厢第三间。“言讫,挥手驱之。

王林已惯此冷面寒声,径入所指房舍。推门而入,室仅容膝,内有两榻、一几,几上洁净,纤尘不染。床榻陈设朴素,新旧与故居相类。王林默然环顾,喟然自叹,遂收心敛志,默坐榻上。

王林择一无人卧榻,置行李于榻侧,遂仰卧榻上,思绪纷纭。虽终入恒岳派,然并非如想象可修仙术。忆那黄衣青年之言,明日元旦即需应卯挑水,不禁轻叹。

探手入怀,抚胸前石珠,愈觉珍贵。王林虽未通玄,然颇涉典籍,深知“匹夫无罪,怀璧其罪“之训。暗自凛然:“此珠断不可为外人所知。“遂取出绳结,复紧三分。

俄而天色向晚,一瘦削灰衣少年推门而入。其面容倦惫,见榻上王林,微有惊色,审视片刻,遂不以为意,径卧榻侧,须臾鼻息渐沉。

王林不为所动,自知明日须早起。抚腹饥饿,遂取父母所留甘薯二枚,细细咀嚼。此物虽粗简,然父母一番心意,食之倍觉温暖。

甘薯甜美,王林食之。忽见对面少年辗转反侧,目不转睛盯着余薯,喉结滚动,吞咽不止。少顷,少年低声乞道:“可分我一枚乎?“

王林即取出数块抛于其榻,笑道:“吾有余粮,君可尽取。“

张虎疾取而食,狼吞虎咽,须臾而尽。复奔至桌前,倾水痛饮,长叹道:“他娘的,小爷已两日未进食矣!多谢老兄!敢问尊姓大名?“

王林报以姓名。张虎闻言色变,愕然失声道:“汝非王林乎?那...那个以自戕入派之...“

自觉失言,面露赧色,旋即改容笑道:“在下张虎,兄台莫怪。实不相瞒,如今门内无人不识君名。其实...某甚佩兄台胆识,竟出此非常之法入得仙门。“言罢,挠头憨笑。

王林苦笑,未作辩解,又递薯数枚与之。

张虎亟接薯果,咀嚼数口,忽面露赧色,呐呐道:“王兄,君还是自留些罢。君初来乍到,恐不知杂务处那厮手段。明日君去应卯,便知其为人也。“言至此,面露愤色,切齿骂道:“那厮实乃黄鼠狼成精,腹中藏奸!视我等记名弟子如草芥,全无人之尊严!“

王林闻言,默然无语,唯凝视手中残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