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4章 凡是不让大唐安宁者,诛灭九族

一个世家大族,关系到方方面面,关系网和人员都错综复杂。

想要诛灭京兆韦氏九大公房,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。

说不定,还有一些能够逃走。

李承乾的兵不是神,也需要时间跑过去。

这个时间差,足够全国各地的韦氏,用信鸽提前收到消息。

他们或许会起兵反抗,或许会私下跑路,谁也说不好。

李承乾也没办法保证,真的能把他们诛杀干净。

但不管怎么样,他要摆出这种态度。

谁要敢谋逆,就是真真正正的诛九族。

今晚的长安城噤若寒蝉,有些人猜到点什么,有些人是完全不知道。

反正不管如何,个个都无眠。

第二天一早,李承乾直接让自己的兵,通知了大朝会。

晚一点没关系,这次大朝会必须开。

含元殿,可以明显的看到,上朝的官员比之前少了十分之一左右。

那么多少了的人,京兆韦氏在朝堂上的根基有多深可以预见,比如鸿胪寺卿韦挺。

当然,这其中也不全是韦家的,比如礼部尚书李道宗,这是属于皇族的。

众臣参拜之后,李承乾一言不发,底下的大臣们也一言不发。

他们集合过来的时候,就已经发现少了哪些人,稍微通一下气,就能明白昨晚发生了多大的事。

此时此刻,说什么都不对劲,也不敢说。

终于,李承乾说话了。

“昨天晚上,朕召集皇族聚会,却有人谋逆,想要篡位!

其中,以皇子李祐,太上皇妃子阴妃,宗室某些人为首,京兆韦氏参与,太上皇韦贵妃作为主谋之一,其子李慎参与。

皇室参与的人也不少,在这里朕就不一一点名了。

总而言之,他们想学我父皇,再来一次玄武门之变。

可惜,不过是一群跳梁小丑,给他们机会也不中用。

阴妃,韦贵妃赐死,剥夺一切封号!

李祐,李慎等皇子和皇族参与人就地正法。

朕思来想去,这一切的根源,在于皇族的堕落,分不清谁是人谁是鬼。

也在于人心的贪婪,自以为成功之后,有个什么从龙之功。

毕竟我父皇带的好头,让他们觉得,区区几百人就能够谋逆成功。

更在于有些人,完全不把朕放在眼里!

最后就是,父皇太心软了。

让某些人觉得,朕也是这个样子的!

朕要告诉有些人,谋反其实和吃席一样,都是全家整整齐齐的!

朕不在意,以后的史书,会不会说朕是个暴君!

朕要的,只是一个稳定的大唐。

凡是让大唐不得安宁者,诛灭九族!

韦氏,是给诸位的一个忠告!

跟朕玩心眼,文斗,那就大家都文斗。

一旦涉及到谋逆这样的底线,朕不在乎是杀十万人还是一百万人,甚至哪怕一千万人!

有本事,你们把朕掀翻!

人人都有私心,这是很正常的,没有私心的人,绝对不可以称之为人,那是真正的圣人,吹嘘的可达不到!

朕,自然也达不到!

因此,圣人这个称呼,以后也不用再提了。

你们可以称皇帝,可以称陛下,就是不能再称圣人,朕听不得这种马屁!”

索性就趁着这个机会,李承乾把圣人这个称呼也给废了。

这个称呼,听多了总觉得有点飘。

李世民好大喜功,喜欢这个称呼,他可不喜欢。

他只想踏踏实实做事,给大唐奠定万世的基础。

万世只是一个虚数,谁也不知道以后会有什么变化。

李承乾唯一能做的,就是凭着超凡的见识,竭尽所能奠定方方面面的基础。

其他的,就要靠后世之君了。

长生不老李承乾没有想过,哪怕有不科学的系统,他也没想过。

人活一辈子,来过,见证过,征服过,就知足。

人生苦短,该加速就得加速,就这么简单。

朝堂之下,一片寂静无声,众多的官员,似乎把呼吸都给屏蔽了。

一个个微微低头,眼观鼻鼻观心,就像雕像般。

“唐俭,加派人手,清点韦氏产业。

除了土地矿山等收归国有,其他皆可转卖,兑换成钱财充入国库!”

“遵旨!”

民部尚书唐俭后心直冒冷汗,心中暗自叫苦。

这段时间,他真是忙得飞起。

要清理那么多东西,民部哪里来那么多人手啊?

但是,他不敢否定,只能是拼命的干了。

李承乾似乎看出来了,接着说道:“多找点会明算的,你的人负责清点以及转卖,朕派兵帮你搬东西做苦力,还有困难吗?”

“没有,唐俭遵旨!”

这下子,唐俭精神又来了。

虽然就算是算,也是很大一笔工程。

可相对而言,搬东西才是最累的。

唐朝的算术很先进,不要被一些乱七八糟的误导。

什么穿越者跑到唐朝去搞九九乘法表,李世民都惊为天人,那真是要多狗血就有多狗血,纯把古人当傻子。

九九乘法表那玩意儿,早就不知道存在多少年了,还是汉代的时候传播出去的。

什么一个鸡鸭同笼,就把唐俭都考住了,简直是滑稽中的滑稽。

“明年,开始新一届的科考,分为文、武、工科,之后三年一次!

这段时间,朕会把所有的东西都完善,你们要做的,就是照本宣科去做,并且传告天下关于工科之事!

朕,不想听到什么反对的意见。”

借着这一波诛九族的风头,李承乾再次提了出来。

“臣等遵旨!”

“臣等遵旨!”

“……”

大家立即明白了,李承乾是想借着这一次科考,在朝堂之上安插新人了。

君不见这一波,草堂上不见了好几十人吗?

“礼部尚书由程咬金代任,其他部门缺的人,如果是缺正官,就由副官接任,以此往下类推!

如果缺副官,就由正职提名吏部!

朕,不介意你们任人唯亲。

可如果做不了事,一旦被朕发现,轻则革职查办,重则剥官夺爵,家族之内三代不得科考!”

李承乾知道,杀头并不能震慑他们,反而容易形成欺上瞒下。

三代不得科考,那可就严重了,属于死后都会被千夫所指,甚至逐出族谱的。

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,比杀头可严重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