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3章 外国来使,盔甲引起的惊叹

又是一天,李承乾接到工部的奏疏,亲自选定了人选,随后就去了一趟工部。

虽然他不认为,现在有哪个大臣敢在朝堂上跟他阳奉阴违。

可水泥的事情,实在是太重要了。

必须得尽快研究出来,最好明年就能够真正的大规模生产。

只要能够做到这点,那大唐的发展就会提速。

想致富先修路,并不是一句空话。

路修好了之后,原本十天的路程缩短了五天,甚至缩短到更少。

对整个国家各方面带来个提速,绝对是飞一般的。

李承乾让工部在将作监这边,单独划定了一个区域,再让他们把原材料弄来之后,就开始让工匠学习实验,进行小规模的生产并彻底搞清楚程序。

这一片区域,他全部用自己的兵围了起来。

这些工匠,每人只得到一部分水泥技术,全部隔离,就像流水线一样,自己管自己那一份分工。

前面的不知道后面的,后面的也不知道前面的。

虽然水泥终究要下放出去,可在目前这个时候,确实有保密的必要。

一旦技术传播出去,被某些有心人利用到了城墙上,那可就有得玩了。

夯土城墙比常规硬度的水泥城墙,硬度实际上差不到哪里去,持久力更是比水泥还好。

只要不遭遇战争破坏,甚至可以屹立几百年。

但是两者的成本,那可就差远了。

不说别的,夯土需要用到糯米,而且用量还极大。

在目前这样的时代,有多少粮食会被浪费,是可想而知的。

即便在后世刚刚拥有杂交水稻那会儿,糯米的亩产量也不过就是四百斤到六百斤而已。

现在这个时代,甚至都不足两百斤。

完成了这件大事的布局之后,李承乾就彻底轻松了下来。

由于是临近冬季又没到冬季,该收割的作物已经收割了,但又没有到特别寒冷的时候,正好属于一个空窗期。

这个时候除非发生地震,否则朝堂没什么大事。

之前收拾了那么多人,目前朝堂还是挺平静的,属于按部就班的运转状态。

李承乾算是过起了没羞没臊的生活,跟苏婉增进一下感情。

苏婉在历史上,没有留下什么名声。

就连他造反之后会是个什么结局,都没有明确的记载。

既然没有明确的记载,其实也可以说,最起码都是泯然众人了。

不至于被杀,但估计也不好过。

倒是他的两个儿子,还是有明确记载的,还活得好好的,甚至在李治时期都当官了,只是无法进入朝廷核心罢了。

这也证明,李治不是个绝情的人。

只要不威胁到他的位置,一切都好说。

今天,李承乾戴上了假发,也就是义鬓,跟苏婉一起,来到了长安的外城。

他那一头短发,实在是太过显眼了。

一不小心就会被认出来,要么会以为他受了刑罚,反正就是很麻烦。

像李承乾这种身份,前半生根本就没有这种机会。

而此时,李承乾登基的日子虽然还没有定下,但各方面的筹备已经几乎都完善了。

就连距离最近的外国使臣,此时都已经到了典客署,准备参加他的登基大典。

贞观时期,周围小国很多很多。

无论多小,只要是一个政权正常的国家,来到大唐之后,都会受到国家级的待遇。

在历史上有一定知名度的,都多达一二十个。

每一个国家的使团,少的几十人,多的几百人。

再加上来长安做生意的外国人,满目望去,不说外国人遍地,但也时不时能见到几个。

有这样的场面并不奇怪,因为在目前这个时期,长安就是整个世界最大最繁华的城市。

但凡听过名声的,都想不远万里来看看。

各处路口站着的女兵,是最吸引大家目光的。

不管是外国人还是本国人,都对她们指指点点。

目前,全世界范围内,除了一些特别小的,不跟外界接触的部落,都是男人做主,也基本没有女人领兵。

更别说那么多女兵,盔甲又贴合身体曲线,简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

这些女兵都是生化人,对于别人的指指点点也好,话语也好,根本就是充耳不闻。

只要不招惹她们,什么都好说。

由于她们是李承乾意志的延伸,一旦招惹到她们,都会毫不留情的被砍。

砍了之后,还得最近的官府来拉尸体和善后。

因此,长安城的本地土著,早已经不敢再招惹她们。

只是由于思想转不过弯了,难免窃窃私语,尤其是几个好友在一起的时候。

李承乾和苏婉,悠闲悠哉的走在人群中,身上没有明显的标志物,跟比较富裕的大唐百姓没区别。

走着走着,正好看一幕。

应该是波斯那边的人,卷发碧眼的特征很明显,身上的服装也很明显。

波斯这一行是四个人,他们对附近站着的两个女兵凑了上去。

有一些大唐百姓驻足围观,脸上都露出了看好戏的神色,似乎想要看到他们被砍。

李承乾也就停下了脚步,想看看他们究竟想干什么。

目前的大唐,可没有跪舔外国人的习惯。

说得难听点,大唐的乞丐对外国人,都是打心眼里瞧不上。

甚至有一个传说,连乞丐都不会接受外国人的施舍。

在他们看来,外国人才是真正的乞丐,比他们都不如。

谁知道,这四个波斯人过去之后,先尝试性的伸手在女兵面前晃了晃。

见到女兵没有反应后,他们就对女兵的盔甲和武器伸出了手指。

仅仅是手指,而不敢伸手,显然是怕被误会。

只是轻轻一碰之后,顿时就引起阵阵惊呼,家乡话狂飙。

李承乾虽然听不懂他们的话,但却从他们脸上的表情看出来了,他们是在惊叹盔甲。

“郎君,他们在惊讶什么?”苏婉小声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