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2章 横渠四句提前出世,对闹事读书人的杀招

又是一次日常早朝,李承乾端坐上方,听着各种日常的汇报,时不时的插言几句。

可能是众臣已经麻木了,反而没有李承乾刚当上监国的时候,那么的谨慎不言。

“臣,御史中丞唐临,近日闻天下有些不好传言,请监国斟酌裁定!”

以御史大夫为首的御史台,有风闻奏事的权力。

监察百官,监察民间,有任何耳闻的事情,都可以上报甚至弹劾百官,算是这个时期皇帝的耳朵。

御史可以凭传闻就上奏,即使失实亦不追责。

王安石就曾经说:“谏官,御史虽失实,亦不加罪。”

虽然那是后朝的事,但现在也是如此。

只不过发展到后期,简直就成了攻击百官的工具,完全是乱来。

但在这个时候,的确算是比较好用的。

“说说看!”

李承乾回应很平淡,就像漠不关心一样。

“下博孔家一脉,近日似乎被马匪所灭。

当地官府追查之后,却并没有找到那伙马匪。

据闻,那伙马匪足足有千匹马以上,几疑为叛军势力。

又因此孔家乃前祭酒孔颖达所在家族,因此民间传闻,是监国派人所灭。

天下读书人因此,而群情激愤。

下博县孔家一带读书人,甚至包括冀州衡水一带读书人,全都激愤异常。

如此下去,恐引起民变。”

李承乾面无表情,心中却嗤笑不已。

果然是书生造反十年不成,连试探都用得如此小家子气,生怕被牵连到自己。

李承乾相信,整个朝堂上的人都肯定,那一支孔家是被自己所灭,只是不敢说而已。

有些东西就是这样,知不知道和敢不敢说是两回事。

李承乾起身来到龙椅前的桌案面前,自己静静研墨。

群臣静悄悄的,都没有说话。

很快,李承乾抽出一张日常用的纸,挥毫泼墨书写了起来。

很快,书写完毕之后,李承乾拿起来吹了吹,之后递给侍奉的宦官,道:“念!”

宦官接过之后,扫了一眼,清了清嗓子,大声喊道: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先贤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!”

听到宦官的喊话,所有朝臣都瞪大了眼睛。

能站在这里的,可以说他们是庸才,但绝不能说他们没文化。

这四句话,一听就知道是什么意思。

有些人,更是听得热血沸腾。

李承乾重新坐回自己的椅子上,不紧不慢道:“关于马匪的事情,责令当地官府继续调查。

至于读书人的事情,把这四句话传下去。

还有闹事者,以污蔑当朝太子为名!

其家族,三代之内不得考取功名!

已有官身或功名者,全部剥夺。

往后,依照此例行事!”

杀人,没有任何意义,反而会被当刀使。

真正闹事的那些,或许除了带头的那几个,全都是一群脑子发热的。

他们不一定有什么坏心,只是看不懂大局,脑子不够用罢了。

现在的读书人,最起码也是个寒门,而寒门其实是没落的贵族,跟平民百姓根本无关。

什么孤儿寡母供养男人读书,那都是艺术加工。

因此,砍他们的脑袋,简直就是宽恕他们。

让他们三代之内不得考取功名,三代之内已有的功名全部剥夺,才是对他们真正的杀招。

能听懂他写的那四句话,并且回去好好读书,未来做栋梁之材的,才是他需要的。

那种上梁不正下梁歪,或者彻底没脑子的,不是李承乾需要的。

借用一下后朝这四句,李承乾没有任何愧疚,他又不是要舞文弄墨。

他只是看出某些人,心已经开始歪了,必须要给他们狠狠一耳光。

此时,底下的大臣闻言,一个个既激动又心寒。

激动的是,李承乾能说出这么四句至理名言,未来必是一代圣君。

心寒的是,李承乾的手段真是层出不穷。

这一招下去,除了脑子不好的,谁还会被裹挟?

再让脑子不好的,一家功名都被剥夺,这是真正置人于死地。

贞观时期,除了大灾之年,每年都进行科举的。

只不过大才之人确实难出,且科举制度还没有完善,并没有殿试的说法,因此并没有详细记载。

虽然有状元,但一般都是启用来修书,很难得到重用。

毕竟还是世家门阀的天下,不是他们的人,真的很难塞进来,李世民只能徐徐图之。

因此,在历史上留名号的贞观状元都不多,更别说留下什么大名。

大臣们还陷入震撼之中,李承乾又说:“还有何事,继续吧!”

潜在意思就是,马匪继续找就行了,反正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,我也承认是怎么回事,但不会说出来。

闹事的,尤其是领头的,全给我往死里搞,让他们生不如死。

被李承乾这一招给吓到了,大家都闭嘴不言。

等了几秒还是没人出声,李承乾说:“既然刚刚说到读书人,那孤就说一说科举之事!”

这话一出,所有大臣心中都咯噔了一下。

“众所周知,我朝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。

常科,只要不是遇到什么特殊情况,每年都会举行。

制科,特殊录取特定人才。

主要分为,进士、明经、明法、明书、明算、等六科。

孤觉得,这样太浪费读书人的家资。

一年的时间,有些远距离的读书人,赶路就需要花上几个月,这还是不出现意外的情况下。

一旦出现意外迟到,让他们在长安等一年,他们可能没有如此雄厚的家资。

来回折腾两次,甚至只是折腾一次,可能他们就没机会了,还是因为他们没有那么丰厚的家资。

所以,首先,孤打算定科举为三年一次。

如此,至少有两年的时间,可以让读书人安心复习,而不是每年都惶恐不安,导致学习都没办法学进去。

诸位爱卿,觉得如何?”

“监国英明!”

魏征第一个站出来。

“监国英明!”

“监国英明!”

“……”

其他人一想,这个好像没什么利益,也没什么损失,也纷纷赞同。

李承乾不是没想过后世的录取办法,但时代情况不同,除非他先花至少一二十年的时间,把学校制度普及再说。

还不如在科举的框架下完善,至少马上能用。